CBD校区综合办:0371-65807235
CBD校区总务处:0371-65807233
宝龙校区教务处:0371-61283522
宝龙校区政教处:0371-61311732
宝龙校区总务处:0371-61311731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
主持人:郑晶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不要以为语言文字只是枝节,要知道离开了这些枝节就没有另外的大事。”由此,可以看出,教授语文或者说学习语文,就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学习,达到综合运用的目的。但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却存在种种问题,例如:语文教学急功近利,一篇讲读课文简单地整体感知后,就针对常考的段落或语句,进行“肢解式”分析;教师独霸课堂,让学生在教师预设的“套子”中钻来钻去等等,这种种问题以及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导致现在的学生喜欢阅读,但厌烦做阅读题;喜欢语文,但不喜欢上语文课。可以说,这与现在提倡的道德课堂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著名语文教育家阎立钦说过:“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语文学科教育如果缺乏艺术式的教育,将是贫乏、枯燥的教育。”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便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不仅仅是学生习得知识的场所,也是其感悟成长、体验快乐的场所。如果一节课只是教师单纯地照搬教参,而没有自我的个性特点和创新精神包含其中,那么,这节课就谈不上“艺术”二字,学生听讲也势必兴味索然,只是不得已地被动接受知识以应付考试,而不能真正地从求知的过程中体验快乐、感悟成长。因此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艺术。但是关于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有关理论和实践还比较零散,不系统化,一些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盲目模仿、借鉴他人的经验却不得其要领的现象。那么,究竟该如何把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系统化、具体化,整体推进语文教学,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成为了我们迫切要解决的问题,这就迫切地需要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1、我们都知道,在一节课上,学生不可能一直都注意力集中,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兼顾教材思路、教法思路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要优化组合“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尽可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保证轻松愉快而又聚精会神地上好每一节语文课,真正达到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成长。
2、能够让语文课堂寓教于乐,充满生机与活力,最大限度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通过课堂教学的艺术化实践,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有利于语文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扮演主角,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往往缺乏主体的参与意识,从而导致语文课堂沉闷、缺乏活力。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打造出高效课堂,要求教师潜心研究课标和教材,使教材变学材、教案变学案、教学目标变学习目标,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推敲和优化课堂教学的环节设计,实现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创新。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和身心全面发展
曾有人做过一个有趣的调查,即文学、语文、语文课这三者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逐渐减弱的。这给我们了一个警醒!按说语文课是教语文的,而语文又离不开文学,更离不开生活,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是很高的,因为他有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在里面,但为什么出现了这样的情形。因此,要搞好语文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益,必须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引人入胜的导入语、衔接自然而巧妙的过渡语、适时而准确的评价语等各个教学环节,都有让教师的激情燃烧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语文课堂亮起来的研究点。
3、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了使自己的课堂更富有吸引力、更高效,这就促使教师不断地阅读新知,接受新思想、新方法,用自己不断充实的新思想,不断丰富的语言技巧以及灵活的思维方式去震撼、感染学生。所以教师素质的不断提升,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促进课堂教学艺术的发展。一个对自己、对学生负责任的老师,必然是积极上进的,必然追求更完美的教学形态,那么,对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课题研究的经验和策略
为保障我校课题的顺利实施,特采取以下操作措施及做法:
(一)组织课题组教师及其他语文教师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
课题开题后,推荐教师读钱理群的《解读语文》,利用每周一的教研时间,组织交流学习。同一文本、多元解读让我校语文教师的思维更开阔、眼光更长远了。在讨论时,一般让老师们结合自己讲某一经典篇目时的做法进行对比分析,剖析自己的课堂,共同探讨,把握课堂教学的实质。在整个学习讨论过程中,教师们仔细听、认真记,积极发言,学习深入透彻。
(二)成立课题实验小组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特成立课题实验小组,各司其职。
课题负责人:郑晶晶,负责课题研究的管理工作,负责课题研究的具本实施,如:制定课题方案,撰写课题年度工作计划及阶段性工作小结。
成 员:王翠平(教学副校长),负责总体方案和教学设施设备以及倍增两校之间的沟通交流工作;
王桂英,谢灵霞、梁永艳,准备观摩课、优秀案例等工作,撰写教学反思,总结课堂教学经验。
(三)尝试同课异构的听课模式
我们的课题研究都是紧紧围绕着课堂教学进行的。而组织多种形式的听评课活动最能及时发现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予以纠正。除了学校组织的观摩课、汇报课等等,我校语文组定期都会举行同课异构活动,同一文本、不同的设计思路,也许所达到的课堂效果是不一样的,或者说能达到异曲同工之妙,这更有利于我们从中找出最适合、最有效的课堂模式。每次听课都要求有计划、有主题、有记录;要求做到有学习、有反思、有讨论。
(四)鼓励教师多读、多写,通过反思指导教学实践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用这精炼的诗句告诉我们,做学问就是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取新知识,否则就会成为一潭死水。因此,我校鼓励教师每月读一本好书,写一篇读书笔记或教学反思,每月组织评审小组精选优秀文章结集出版校内刊物《脚印》,并对反思中所提到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在定期举行的全体教师参与的研讨大会中进行交流、讨论。要求教师在研讨大会中做好笔记,会后把一些讨论成果运用到课堂实践中去。
(五)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我校的办学理念就是“让学生学习着、快乐着、成长着”,秉承这一原则,每学期我校语文组都会组织一些活动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如我校于
四、课题研究成果
(一)课例设计的艺术性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例设计的精心与否。我们常说,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教学更应如此,因为我们的教学关乎的是孩子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因此,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必须要认真、精心准备教学设计,并且要敢于创新。
解决策略:
为了促进本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设计出新颖、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案例,从上学期开始,我们开始尝试同课异构式的听评课活动,通过不同的设计思路,碰撞智慧的火花。
在所举行的众多同课异构课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春》一课。对于这样一篇传统经典名篇,我校关艺祎老师选择的课型是阅读欣赏课,而闫瑞敏老师设计成写作借鉴课。
在阅读欣赏课中,关老师让学生自己先说一说有关“春”的名句,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带动了起来,你一言我一语,情绪高涨。关老师顺势转入到文本的学习,首先让学生大声朗读,用朗朗的读书声感受春天的美好,随之带领学生走进春天,去赏析文本的结构美、语言美和情感美。在自然流畅的课堂环节中实践着阅读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闫老师设计的写作借鉴课别具一格,尤其是“跟朱自清学写景”一环节,让人眼前一亮。她引导学生从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总结写作技巧:
学学开头,言简意深,点题定义。“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连用两个“盼望着”翘首以盼的情态不言自现。“脚步”一词,运用拟人手法,春姑娘姗姗而来……这样的开头,点名了题目,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学学布局,先总后分,思路清晰。第二段,勾画春天的总的轮廓,给读者以春天的整体印象,总领下文,三、四、五、六段不同视角描绘春天,宛如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图画。为写人们迎春的图画设置了广阔的背景。从而让“人迎春”有了更深的内涵,足见作者的匠心。
学学结尾,呼应深化,匠心独具。《春》以三个有内在联系的比喻句作结,洋溢着对春天的热情赞美,结尾句“领着我们向前去!”又运用拟人修辞与开头巧妙呼应,使得文章结构严谨而精美,宛如一件精湛的工艺品。
学学技法,正侧结合,虚实相映。文学是含蓄的艺术,好的作品如香浓的咖啡,值得品味和把玩。《春》一文,用人的快乐写草的可爱,用蜂戏蝶舞写花的繁华,用感觉的相通写风的温柔,用叶的晶莹写雨的润泽……有眼前景,有梦中情,摇曳多姿,引人入胜。
…… ……
通过这些总结,学生不禁赞叹道,真美呀!原来我们可以这样写!
于是,在课堂练笔中,学生笔下的秋丰富起来了,眼中的冬温暖起来了,心里的夏温柔起来了……
这一次的同课异构课,让我们受益匪浅,也感触良深。教师应成为设计师,通过自己睿智的眼光,敏感的心灵发现教材的魅力,从而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擦亮学生创造的眼睛。
(二)课堂导入的艺术性
我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课堂导入,作为一节课的开端,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试想,一段精彩的导入语势必能让学生“浮想联翩”“兴味盎然”,势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可以说,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是离不开引人入胜的导入艺术的。
解决策略: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之所以愿意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最重要的就是有学习的兴趣,有想学习的主观愿望。因此导语设计必须要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迅速集中注意力,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2、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都是教学质量的保证。因此,导入的艺术性,必须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前提,切忌滥用。导语设计应该做到有的放矢,尽量言简意赅,按照教育规律、学生的学习规律,尽快把学生引导到预定的教学程式中,而不能“喧宾夺主”。
经验总结:
1、先“声”夺人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必然有助于创设某种具体的情境,必然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必然能激发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在日常教学中,此种导入方法是运用的最普遍的,也是最容易把握的。像冰心的《荷叶 母亲》、朱自清的《背影》等情感类的文章,都可采用此种导入方法。例如,我校程倩老师在讲《荷叶 母亲》一课时,在舒缓的背景音乐中开始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开场白:“母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如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温暖如春;它如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然清澈纯净。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女作家冰心是如何用她的生花妙笔,来赞美母爱的。”又如,我在讲《雷电颂》一课时,想从屈原这一人物形象入手导入,于是运用了这样的导入语:“在我的想象中,一直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瑟瑟秋风中,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那么,同学们,在你们心中屈原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在导入之前,我要求学生闭上双眼,静静聆听,同时在脑海中勾勒人物形象。导入完之后,学生立马也被带入到了预设的情境中了,纷纷举起手来,畅谈自己心目中的屈原形象。
2、实物教具的充分利用
虽然是语文课堂,但是如果能够把身边的实物资源利用起来,同样能够起到很好地教学效果。因为实物教具最大的优点就是直观,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
例如,“新闻”,学生几乎天天听、天天看,但几乎很少有学生注意到新闻这种文体的写作格式。因此,在讲授毛泽东的《新闻两则》前,我先给每一小组分发一些报纸,让学生自己看报纸上的新闻,来探究新闻的文体特点,利用探究所得的知识,转入到课文的学习。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记忆深刻,从而获得较深的学习感受。
3、亲身经历的充分挖掘
当个人的经历与作者的经历碰撞出某种契合点时,也是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时候。例如,在讲沈复的《童趣》时,先让学生讲一讲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童年趣事,可能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又如,我在讲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时,让学生先讲一讲自己的第一本书以及所发生的故事,学生的兴致一下子被带动了起来,等几个学生讲完后,顺势转入对文本的研读,让学生带着满满的好奇心去阅读课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巧用音乐的艺术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事例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巧妙地运用音乐,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能轻松愉快地学习语文,对于课堂教学来说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基于此,去年在听我校程倩老师讲授的汇报课《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着重对教学过程中音乐的应用进行了仔细的观察。程老师巧妙运用音乐这种高雅的艺术为语文课堂奏出了和谐的音符,我把观察感想形成文字,与大家分享:
课前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学生思想的浪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是著名特级教师于漪的经验之谈。程老师在《月光曲》的伴奏下,运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染力的声调把我们带入到了一种朦胧迷离的意境中去,从而奠定了这节课成功的基础。通过音乐,程老师让本来枯燥的文言文学习有了韵味、有了旋律、有了激情。
课内高潮,轻拢慢捻抹复挑
“文似看山不喜平”,一堂好课也是如此,波澜起伏、高潮迭出的课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音乐能使语言文字的静态美、意境美充分展现出来,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究竟该如何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呢?程老师采取了这样的做法:配乐示范朗诵。一曲《高山流水》,琴声悠长委婉,把学生及听课老师迅速带到了空灵幽深的大自然中,尽情领略难以言传的微妙之美。在这种背景下朗诵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可拉近学生与苏轼的情感距离,有助于他们了解、感受苏轼落寞而又不乏旷达的情怀。
课尾升华,余音绕梁
一节好课,结尾也至关重要。好的结课,犹如乐师鼓琴,一曲虽终,却余音袅袅,不绝于耳。“结课是要学生保持并发展对所学内容业已形成的兴趣、记忆、技能和思想感情倾向,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感受和理解,并产生新的对未知领域的认知动机。”最后,程老师又用上与之相配的乐曲来结课,不仅能给学生系而完整的印象,而且也延伸了课堂教学内容,达到“课已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
总之,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教学,扩大了思维的时空范围。音乐以其独特的感染力让语文课堂成了一个充满灵气的空间,一个充满了人文色彩、审美情趣的广阔天地。
(四)课堂合作探究的艺术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改变以往的学生被动接受的现状,有助于因材施教,能很好地顾及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但是,在平时的听课活动中,就发现了一些问题,有的老师可能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整节课气氛活跃,过于频繁地使用这种学习方式,动不动就小组讨论、同桌交流等等,整节课看似热闹,实际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
解决策略:
在设计合作探究问题时,应该以“需要”为前提,既包含学生的需要,也就是说,这个问题学生凭自己的能力可能解决不了,需要与他人合作交流,以此开阔思路;同时,也包含文本的需要,也就是说,这个问题有合作探究的价值,通过探究能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能使学生有所收益。任何一种好的教学模式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我们不必强求每一节课都要用到合作探究,否则,教学效果就适得其反。
经验总结:
1、设计话题,当堂讨论
现行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人文性,与时代紧密相连,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在讲授这些课文时,不必按着教参一点一点地传授,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做出取舍,选择适合拓展延伸的问题,设计一到两个,让学生讨论交流,也可以形成文字,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思路,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达到“一石三鸟”之效。例如,在教授《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时,抓住文中最后一段,结合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经历,讨论列夫·托尔斯泰到底幸还是不幸?以此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2、让学生走上讲台,组织语文教学
不要低估了学生的讲解、分析的能力,对于一些自读课文,完全可以放手给学生。例如,在讲《再塑生命》一课时,我提前布置任务,让一个小组的学生合作搜集资料、设计教学思路、动手制作课件,最后推举一位代表上台讲解。这位代表上讲台之前,我要求他先给我讲一遍,把把关。上课时,学生一看是自己的同学讲课,一下子就来了兴致,听讲认真,课堂参与讨论也更投入了。而参与备课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更深刻了。
五、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此课题一年的研究,我们语文组成员最深的感受就是,更新了自己的教学观念,拓宽了视野,促进了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但是,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也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虽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这主体作用发挥得好的恰恰是接受能力较快,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他们往往能提出一些比较新的见解和主张,而学习不太好的学生就习惯性地依赖他人,听别人发表见解,自己只作为一个听众。
2、我们常说“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现在的问题是一部分教师不到一碗水,我校教师亟待进行更专业的培训,参加继续教育,更新教学理念。
本课题的研究和实施使我校的教科研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少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通过参与课题迅速成长起来。我校的教学工作也获得了广大家长的认可和支持。今后,我们的语文教学还任重而道远,我们全体语文组教师会继续努力,再创辉煌!
参考文献:
[1]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语文出版社.2003年。
[2]曹明海,史洁.《名师透视:语文教学智慧篇》.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
[3]宋运来.《语文教学最需要什么》.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5]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