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心理学的妈妈都很了不起》书评——李小赛

时间:2021/5/21 8:56:28

《懂心理学的妈妈都很了不起》书评

我是一名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班里有几位比较特殊的同学 ,由于早期生活的种种原因, 导致他们在学校进入小学后,在学习上、人际交流上都与别的小孩有很大差异。

有一位男同学上课注意力总是集中不了,每一次老师提醒后注意力集中不了一分钟就又开始走神了,每次做题都特别慢,作业做到很晚,刚开始以为是刚进入小学不太适应,加上基础也比较薄弱,所以会出现学习吃力的情况,后来时间长了之后还是这种情况,甚至每次考试也做不完,建议家人带他做检查之后才,发现他的手部肌肉发育迟缓,写字特别慢,而且由于感统失调,注意力无法集中。  

还有一位男同学心智与同龄人相比显得非常幼稚,他心地很单纯,但上小学已经一年了,语言动作还是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上课时一会儿躺在椅子上,一会儿趴在桌子上,东倒西歪,想画画就画画,想站起来就站起来,也不会收拾自己的东西,座位周围经常是一片狼藉。老师和家长苦口婆心劝说教导也不管用。

另外有一位女同学极其渴望,渴望得到同学和老师们对他的关注和表扬,一节课如果有一两次她举手了,老师没有提问她,她就会觉得特别失落,这节课就不再听了,无论老师怎么劝都没有用。如果她有什么意愿老师没有满足她,或者得不到老师的表扬,她就会觉得是老师对她有偏见,然后开始以各种奇怪的方式抵抗。

此外,即使是平时看起来学习、人际交往各方面都没有问题的同学,只要老家长和老师稍一放松他们的就会成绩下滑,这种现象也很普遍。

作为老师,我很想帮助这些同学做出积极改变,但有时会觉得缺乏有效的方法引导,常常付出的努力常常,收效甚微。于是我就从各种心理学书籍中寻找答案,《懂心理学的妈妈都很了不起》是我读到的操作实操性很强的心理学书籍之一。

《懂心理学的妈妈都很了不起》是韩国著名心理咨询师姜弦植写的。他是一位活跃的心理学专栏作家,时常会在图书馆,老年大学,公共机构,企业,以及小学和幼儿园等地方,做各种主题的演讲。有趣的是,不管在什么场合讲什么主题提问环节,总有一个群体是最踊跃参与的,那就是妈妈们。他解答过妈妈们提问的形形色色的问题,他把这些问题归为三大类,一是亲子关系方面的问题,二是夫妻关系方面的问题,三是自身的问题。他又从心理学的角度给出了解决方案,内容深入浅出,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关联,妈妈们平时遇到的许多困惑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同时也是一位妈妈,我也从这种这本书中,找到了工作中一些让我感到困惑的现象的本质原因和解决方法。

很多孩子上学前常被人夸聪明伶俐,可上了学以后就开始没那么机灵了,父母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就会送孩子上一些补习班。同样的知识在学校学完又在补习班学,结果适得其反,常常出现越学越差的结果,亲子关系也越来越糟。本书第一章作者就提出了既能提高孩子的成绩,又能改善亲子关系的方法。研究发现:带来学生之间差距的根本原因是元认知。

在教室里听课的学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启动了元认知的学生,另一类则是没有启动元认知的学生,启动了元认知的学生,已然做好了学习的准备,这类学生会对今天要学的内容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学习过程中也能分清哪些内容,自己理解了,哪些没理解没启动元认知的学生,则对学习没有任何期待。更有趣的是智商是天生的,无法靠后天努力提升而元认知却是可以后天发展的,而且与智商和年龄等无关。这就为那些因为孩子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成绩难以提高而发愁的老师和家长们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户。

那该怎么开发孩子的元认知呢?书中也提到了具体的方法。首先要明确学习的原因和目的,这样才有动力。比起通过学习得到的结果,学习本身带来的快乐,有时候是更明确的原因和目的。给学习赋予原因和目的的另一个办法,就是把握知识的脉络,教孩子知识时应先解释为什么需要这些知识,这些知识又是经历了哪些过程产生的。

第二点要做的事情就是停止单项学习。很多人认为自己不懂的东西就要找知道的人来教,所以就一直想听别人讲。但实际上如果想确定自己是否真的明白,就要试着讲解一下看看,如果能讲明白那就是真的明白了,不然就只是错觉而已。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单向传授都是坏的,只是单向的传授要控制在绝对必要的最低限度内。这也是在课堂上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体现。

开发元认知的第三个要点就是要表达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讲授知识时,能得到另一个好处就是增强记忆。与其重复背诵,不如向别人讲解,或者通过模拟测试等方式把大脑里的知识翻出来,这样能将知识点记得更牢固。

本书的第二章介绍了赞扬的正确方法。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听到很多对孩子赞扬的话,但是这些赞扬的话并不一定都能收到积极的效果,反而有些会让孩子表现的更差劲。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得到的赞扬越多,就会对评价感到焦虑。例如因努力而得到赞扬很容易让人觉得以后也要坚持付出这种努力,这其实是一种负担,如果因为某些方面优秀而得到赞扬,人们就会想隐藏自己不够优秀的那一面,为了得到赞扬也就是好的评价,焦虑会与日俱增。

第二,兴趣和热情会骤降。斯坦福大学曾以幼儿园的孩子为被试,进行了有关动机的心理学实验。首先让孩子们用彩笔画画预先告诉第1组,孩子画画能得到好孩子奖,然后他们画完如约给他们发奖,第2组孩子预先并不只有奖,等他们画完才发奖励第3组孩子,则什么奖励都没得到,两周后心理学家们重新回到幼儿园,在孩子们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观察他们在自由活动时间都做些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被允许做任何自己喜欢的事情,当然也可以像之前的实验步骤那样,用彩笔画画。那么在这三个小组中,哪个小组里画画的孩子最多呢?一般人们以为按约定得到奖励的孩子会更喜欢画画,结果会却恰恰相反,第2组和第3组里画画的孩子更多。因为第1组的孩子当时为了拿到奖励而很卖力的画了画,在两周后的自由活动时间里,如果没有人再说要发奖了主动画画的孩子减少到了平均比例的一半左右。第2组得到的意外奖励并没有伤害内在动机,但也没有成为增加行为频率的强化物,也就是说孩子们没有把奖励和画画的行为关联起来,如果第2组重复体验这种经历,把奖励和画画的行为关联起来,他们的比例也会降到第1组的水准。从这组实验我们可以知道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同时起作用时,外在动机会伤害内在动机。如果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因为赞扬而做出某种行为,短期内,个体也许会很认真,在这种状态终究不会持续很久,因为一旦赞扬成了真正的原因,那没人赞扬的时候,认真就失去了动机,也就是说赞扬伤害了内在的动机。像我们班那位,一旦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和表扬,就会马上放弃学习的同学,就存在这种问题。

第三,大部分赞扬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学生在学习中无论多认真学习和准备,只要成绩不理想就很难得到赞扬,相反就算平时学习不用功,只要成绩好就能得到如潮的赞扬,以结果和成功为导向,自然就会忽略过程,不顾过程,只看结果的态度,会导致舞弊违法和违纪等行为。孩子们为了得到大人的赞扬而说谎,甚至会欺骗朋友或让朋友难堪。那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平时就要更多的关注过程,也就是现代教育提倡的过程性评价,多赞扬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过程。当父母拿到孩子的成绩时,首先问孩子的应该是有没有尽力,让孩子明白,最重要的不是成绩结果或他人的认可和评价,而是有没有尽力。当老师想用赞扬,让学生更上一层楼,就应该赞扬过程,而不是结果。如果想赞扬过程,那就要更留心关注孩子,因为结果好识别,但过程不容易识别,确认结果要不了多长时间,但过程需要更长期关注。对这一观点有深入理解后,我也不断关注自己对学生的表扬方式,尽可能做到赞扬过程。

这本书还写到了,为什么越唠叨孩子越烦做得越差劲,如何才能让孩子愿意和父母沟通?如何事半功倍地运用积极心理?亲密关系方面还有爱情心理学,教人怎样面对孤独,幸福的密码是什么?在对待自我关系上,作者提出了逃避回收,面对才能赢,帮我们战胜恐惧,摆脱无助感。以及善良心理学和死亡心理学。内容很丰富,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本实用的生活指南,是广大父母和老师的的好帮手。

读书使人增长智慧,好书更是人生路上的明灯,能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人生之路。这本书对我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也想把它推荐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