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师之道,存于心,践于行——鲍阿娟

时间:2014/4/15 15:12:09

 

            在象形的方块字中,“道”本就是个含义颇多的多义字,又因老子《道德经》中的首句话“道可道,非常道”,更使它扑朔迷离,多了些玄妙深奥之感。是啊!做人有“为人之道”;做生意有“经商之道”;从政有“为官之道”……想必,这“道”必定博大精深,应该是在某一领域中最为本质的东西,大有可探之意义。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为师之“道”又是什么呢?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甚至优秀的人民教师呢?这便是我读完马朝宏老师主编的《师道:为师亦有道》之后最大的思考。
《师道:为师亦有道》这本书收录了《中国教师报》中多篇一线教师的教学随笔或对教育的思考和心得,正如编者所说,这些思考也许算不上多么高深的理论,或许还带有个人主观色彩,亦或许片面,但这些来自一线教师的声音却是最鲜活和最具有生命力的。真敬佩这些真心将教育视为毕生事业的师者,他们是在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思索,探求着为师之道,也正是有了像他们这样执着于探索教育规律的人,我们的教育才必定会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完善。读着这一篇篇或理智、或温情、或犀利、或现实的文章,我的心也跟着波澜起伏,时而拜服于笔者的先进理念,时而思索于笔者的尖锐问题,这些老师的话犹如一股轻风吹进了我的心坎儿里,真真说出了我的心里话,还有诸多老师的言论是我从前未曾关注过的,但此次阅读却引发了我无限的深思。在越来越自主化、越来越个性化的今天,我们究竟如何才能做个好老师,如何才能培养真正有素养的孩子们呢?在这本书的启发下,我想到了两个词——师德、师能。或许这两个词远远不能涵盖为师之道,但至少却点亮了我努力的方向。
窃以为,“爱、理解和共同成长”就是为师之道。
 陈冰倩老师在《老师,请让学生爱我们吧》一文中认为,我们爱学生的目的是唤醒学生对我们的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参与课堂,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爱才有意义。说得多好啊!“师爱”这个词并不新潮,它已经被无数人大谈特谈了N多年,可是究竟怎样“爱”才能爱到孩子的心里,怎样“爱”才能让孩子们也“爱”我们呢?我想,除了尊重与理解,还要和孩子一起成长。
除此之外,我想为“师爱”的概念增添一点新的内涵:和学生共同成长。说它新,其实它早已有了千年“高龄”,因为早在几千年前我国就有了“教学相长”的理念,只是很少有人把它与爱学生联系在一起,因为很多人,很多老师,心中总是有一个“高深莫测”“凛然不可侵犯”的“教师”的影子。他们认为教师就应该威严,就应该居高临下,殊不知,这样的老师,孩子们对您是“畏”而不是“敬”,当然更无从谈及“爱”了。作为教师,我们在引领学生成长的同时,我们自己也在成长,而成长的过程也离不开学生的影响。当然,学生个性的发展,思想的成熟,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师者的教育,但这种教育,绝不是教师的居高临下与学生的俯首帖耳,而是教师与学生思想的交流、观念的构建,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这也许正是今天我们提倡的所谓的“民主教育”吧。
所以,我很赞同本书序言中所说的“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这句话。为师之道,是老师的心灵融进学生的心灵,教育也应该是师生心灵的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它是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而这种理解、耕耘和创造只能在爱的催化下,才能变成鲜活的。
除了爱,愚以为,“让生命因课堂而精彩”也是为师之道。
什么是课堂呢?有人说,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有人说,课堂是育人的渠道。而我却很赞同署名为“隐形的翅膀”的老师在《和学生一起享受课堂》一文中的观点:课堂是为孩子奠定幸福的,也是我们老师的幸福所在。是啊,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在校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是他们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场所,也是他们形成积极的心态、健康的人格的场所。但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课堂不更是我们职业生涯的最基本场所吗?我们职业能力的培养、自身魅力的塑造、对幸福的追求以及自身价值的体现不都是在课堂中吗?所以我们用心经营自己的日常课堂就是在用心经营自己的生活、经营自己的幸福。我们应该让每一节课或多或少地延伸自己生命的深度和广度,应该让每一节课都成为我们生命旅途中幸福的驿站,也许有一天,我们蓦然回首,会发现,原来我们的生命正是因为课堂而精彩无比。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张文高、周彪两位老师的话更是深深地触动了我,从他们的文章中,我读懂了能否让课堂“有趣”、充满活力,能否让语文课堂真正交给孩子“语文”的东西,能否让课堂有生命,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带着自己的思想去教,是否用心在教。只有把我们自身的情感融入其中,只有把学生的真正需求放在良心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让课堂朝气蓬勃、充满生命力,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在提倡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今天,我们的语文课堂只有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少一些一家之言,多一些百家争鸣,为学生开阔思维空间,才能勾起他们的阅读、写作欲望,才能为他们未来的文学之路插上有力的双翅。
为师有道,为人师必然有“道”。自然,为师之道博大精深,绝不是愚以上两点浅薄的见识所能言及的,但古语云“知之不若行之”,我想是否能将自己所得所悟实践于自己的实际工作中才是最为重要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像《师者,为师亦有道》这本书中的那些笔者一样,用自己的力量继续探究为师之道,继续为了使学生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