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我所读”项目化学习方案 ——以《中国民俗故事》为例

时间:2022/4/18 9:43:36

 一、精神内核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内容梗概

《美绘中华》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泛,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典故、文化民俗、名人轶事等编辑成书,向孩子们介绍了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使他们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丛书采用美绘本形式,大量的精美插图将内容与形式完美地结合起来。《中国民俗故事》为其中之一的《中国民俗故事》分册。

《中国民俗故事》注音版,共收录了4篇民俗故事,《年除夕的故事》、《清明节的故事》、《端午节的故事》、《年糕的故事》。这些故事可能在一些历史著作和古今典籍中能找到“出处”,但这些故事往往也是先流传于民间,而后由于种种原因载入典籍,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丰富,最终成形。

三、文本价值

1. 古文言的传承:本书以其他传统文化书籍不同,每篇故事开头总有一个引子,或介绍民俗故事的多个版本,或介绍民俗节日的由来。但最终都会落脚到引用古文,并将古文含义通俗易懂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了解民俗历史的同时,走进古文言,体会原汁原味的古文气息。

2. 文化精神的传承:每一个民俗故事的选取,都将故事主题落脚于民族文化的根脉——家国情怀。神农最小儿子年,可以为了黎民百姓安居乐业,勇战神兽,家国情怀就是——英雄出自少年。介子推,割肉救主,焚于深山,他一声的信念都是无私无畏、无欲无求地辅佐晋文公做一个爱民如子的清明之君,家国情怀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屈原,为楚国的强盛而殚精竭虑,为楚国的灭亡而以死明志,家国情怀就是——爱国之志,虽九死其犹未悔。伍子胥,即使被昏君刺死,临死之前,依然不忘国家安危,家国情怀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一个个传承千年的民俗故事的背后,传承的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

3. 民俗活动的传承:每一个民俗故事的最后,总会通过特定的活动向我们当代人传递着,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信息。因此,每篇故事最后部分都是以当今传统节日饮食、活动结尾,含义深刻。

4. 插画中蕴含着历史脉络。本书四个故事,第一个是传说,后三个都来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因此第一篇故事的插画以版画风格出现,更体现我国神话风格后三个借助春秋战国时代服饰、场景元素呈现给学生,给学生代入感。这样的图画风格更能引导学生去了解祖国历史的脉络、认同中华民族的生活轨迹与精神内涵。

四、教学价值

(一)积累及运用特定词语,丰富词汇库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文本进行语言积累、语感的训练和听说读写方面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其实,小学语文的基础工具性特点,决定了语言积累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

文本中有许多ABAB/AABB/ABAC/ABB式词语,需要老师带着学生进行积累,面对不可多得的词语教学资源,可以利用“词语积累卡”带领学生在文本中搜集整理,归纳收入积累卡中。学生还可以将这些词语放到句子或者具体情境中去学习,在运用的基础上真正理解词语,积累词语。

文本中还有许多非常符合中国古代文化语言特色的词语,例如成语或者文言文语言,这些词语通常来自古代文献或俗语,语体风格庄重典雅、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在阅读过程中,积累成语和文言文语言就具有很大优势,在具体的故事情境中方便学生理解其含义,对今后的写作有所裨益。

(二)梳理民俗故事框架,提升复述能力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看完一本书能用概括的语言简要复述是一项重要的能力。课标的相关要求,小学低年级学生概括的要求有:听故事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能够完整讲述小故事。

从四个故事的表述结构来看,民俗故事的复述一般分三个部分:历史背景——故事情节——民俗活动。按照统一的复述框架,借助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梳理复述逻辑,提升学生的故事复述能力。

(三)借助插图,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写话能力

儿童经常对于自己的所见所闻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别具一格的回答。尊重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不但可以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更保护了儿童创造力的源头。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时,除了带学生感受民俗故事的生动有趣外,不妨借助插图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大胆想象以及创作。这样不仅让学生回归文本,再次关注相关情节,更会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充分想象,获得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

(四)感知和理解典型形象

文本故事中塑造了许多生动且令人印象深刻的形象。《年除夕的故事》中“年”为民除害的形象;《清明节的故事》中介子推忠君爱国的形象;《端午节的故事》中屈原热爱祖国的形象;《年糕的故事》中伍子胥智勇双全的形象。阅读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给人物写信的形式,充分思考和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

(五)汲取精神内核,积淀传统文化精华

《中国民俗故事》不管是故事还是画面,都是相当的中国风。就如底页上的书评所说“方今之时,以精美、隽永的图画书,系统整理民间故事、传统文化,是一件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壮举。故事内容丰富多彩,绘画风格深弘大气——如果你有一颗中国心,读文赏图,定能得到格外亲切的浸润与满足。”本书带领学生探寻民俗背后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家国情怀”这一民族文化跟脉的探寻。

五、全过程阅读指导

阅读过程

选书

预读

通读

研读

展示

活动

˙传统美食诱惑

˙影视联播

˙图书身份证

˙阅读计划表

˙好书推荐卡

 

˙词语积累卡

˙复述故事大意

˙让目录丰富起来

˙让故事动听起来

˙给插图排序

˙制作人物档案卡

˙绘制故事脉络思维导图

˙写推荐语

˙我为插图配音

˙民俗大会

˙演一演故事情节

六、“写我所读”整本书阅读策略具体实践活动

(一)选书——激发阅读兴趣,产生阅读愿望

活动一:依据《民俗故事中》出现的传统节日,准备相应的传统美食以及美食课件,追根溯源,带领学生探寻美食背后的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活动二:影视联播,播放有关屈原、介子推、伍子胥三个人物的相关影视片段,将相关影视做成一个小活动——影视联播,这也是激发学生阅读愿望的优质资源。

(二)预读——确定要读这本书,相信自己可以阅读这本书

活动一:走进一本书,要先关注图书的封面、书脊、封底。通过阅读封面、书脊、封底,了解书的作者、出版社、版次等,产生读下去的欲望。给图书做身份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今后,每读一本书都可以积累一张“图书身份证”而且可以每个月、每学期统计大家积累的图书身份证,使阅读积累可视化,学生也会在阅读中获得成就感。 

活动二:制定能力范围内的阅读计划表,根据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计划表操作简单。计划时间(具体到天或具体到小时)、计划阅读数量、计划阅读篇目、计划阅读方式(浏览还是细读)、实际完成情况。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制定好计划表后,每天填写“实际完成情况”来进行“打卡阅读”。 

活动三:为喜爱的版本书写推荐语。可结合阅读书本的特点,绘图制作形式各异的推荐卡,发送到班级微信群内。 

(三)通读——细读民俗故事,了解全书情节

活动一:我的词汇库。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词语积累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本书中有许多成语、含有文言特色的四字词语,可以引导学生作为积累重点。

我的四字词语库

 

活动二:手绘书签巧消化。 除了圈画、摘抄好词好句,可以让学生制作2——3张小书签,挑选自己最喜欢、印象最深的、最受感动的词句抄写在上面,并手绘相应的插图,这样积累语言文字的活动更富有趣味性。

活动三:让目录丰富起来。结合文本中的人物和相对应的节日以及节日习俗,可以借助表格让目录丰富起来,帮助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梳理重要信息。

目录

主人公

节日

习俗

年除夕的故事

 

 

 

清明节的故事

 

 

 

端午节的故事

 

 

 

年糕的故事

 

 

 

(四)研读——

活动一:给插图排序。

活动二:制作人物档案卡。民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性格特征明显,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细致分析。 

活动三:制作故事脉络思维导图。对于低段学生来说,制作思维导图难度较大,建议老师给出导图模板,学生填充主要内容,对思维导图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五)展示——呈现阅读成果

活动一:我的好书推荐卡。学生能够在通读、精读后,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上,或是故事情节的梳理上,对整本书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相较于预读时的推荐卡片,这张推荐卡无论在语言上或是在推荐理由上应该有更全面更准备的表达。 

活动二:给书做腰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