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 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结题报告

时间:2024/6/5 16:25:32

 “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

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结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宏观背景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基于当前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以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增强现实、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不仅能够构建以过程性记录、精准化分析、智能化辅导、沉浸式学习为特征的智慧教育环境,还能够实现与传统教育全学科、全要素、全流程、全方位、全时段融合,拓展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的边界,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的效率。因此,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内生动力和价值创造作用,全面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无疑成为“双减”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微观背景

针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融合情况,课题组老师对我校部分数学教师和学生,做了相关的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我校师生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堂上出现了如下问题:

1. 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不强。

部分教师满足于传统的授课方式,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意识淡薄,甚至有的老师只是把相关课件简单播放,信息技术的运用流于形式,教学效果欠佳。

2. 教师将信息技术与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效融合的能力不足。

教师在面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时,缺少能动性,不积极参与有关培训。导致对新技术、新环境接受慢、认识浅,不愿主动尝试使用新技术、新设备带来的方法创新,不能有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数学综合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3. 学生对数学综合实践课不感兴趣,参与度不高。

由于教师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不能利用信息技术对数据、文本、图像、声音、动画等进行综合处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

综上所述,只有全面推动信息技术与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度融合,让数学教学活动真正地“活”起来,教学效果才能真正高效、高质。那么,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有效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本课题组确定的研究课题是:“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二、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231-20232月)

1.组建课题组,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学习

2.开题报告,厘清研究思路

在收集资料、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召开课题研讨会,就“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有关问题进行交流研讨,对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等进行讨论并达成共识。课题组成员共同商讨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召开开题论证会。

(二)实施阶段(2023.3~2024.2)

全面开展实践研究,定期汇集研究资料,开展专题研讨活动,进行相关量性、质性研究。

1.2023.3~2023.4根据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计划,进一步明确各课题组成员的研究任务和工作职责,做到任务明确、分工合理、责任到人。

2.2023.4~2023.5课题组集体学习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的应用研究的理论知识以及文献搜集的典型案例,并邀请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对课题组成员进行技能培训。

3.2023.5~2023.6选取各个年级的数学教材,设计“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中的应用研究实施方案。

4.2023.7~2023.12依照“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的应用研究的实施方案,有序实施课堂教学。同时,借助课堂观察量表、评价量规及课后检测等反馈方式有效检测课题组成员设计的“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课例的课堂教学的效果,并进行课题研究经验交流。

5.2023.12~2024.2总结课题实践成果,提出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困惑与反思,对全校数学教师进行成果推广。

(三)总结阶段(2024.2~2024.3)

1.2024.2召开课题组会议,汇总研究情况。

2.2024.2完成课题材料的分类整理,撰写相关论文。

3.2024.3回顾整个课题实施阶段,写出结题报告。

三、主要做法和经验

自课题组成立以来,课题组全体成员在主持人的带领下,共同商议、研讨本课题中的问题,以课堂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在实践中反思、反思中总结、总结中归纳,逐步检验解决问题策略的效性。 

结合我校真真实情况,针对三个问题,我们分别进行了以下的策略研究,并在教学实践和学生反馈中不断完善,以下是我们主要做法

(一)激发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意识,增强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针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融合情况,课题组老师对我校部分数学教师和学生,做了相关的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可知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不强。调查结果还发现:从我校数学组教职工对信息技术了解情况统计得知,我校数学教师基本了解信息技术的占53%,但一般了解的占31%,非常了解的占16%。而从我校数学组教职工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使用熟练程度统计结果得知,我校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使用仅了解的占7%,一般熟练的占72%,熟练的占11%,非常熟练的只占10%,从信息技术使用情况统计图可以看到,我校数学教师普遍认为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增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使评价更加全面。所以,需要加强信息技术理论方面的学习,并鼓励教师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数学综合实践中。

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运用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其中“两高”就是指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本课题“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中的应用研究自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积极研讨,针对课题提出的具体问题,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运用意识及教师信息素养实施如下具体做法

1.加强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系统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运用水平。

目前的课程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形式部分老师仍以“满堂灌”方式为主,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师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与应用仍然集中于从网上寻找与教学课程相关课件、教学视频和教学图片等,而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趋于表面化和形式化,教学质量欠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课程教学信息化的认识不足。而培训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针对课题研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我校积极开设综合实践教学活动课专家讲座,从理念和认识认知上提升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创新的内在动力,全面、深入、细致地开展动员培训行动。

例如:我校积极组织开展智慧课堂、教学助手等信息应用培训活动,着重提升教师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及信息技术运用素养,助推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方法,全面提升教师教学教研水平。我校还定期聘请专业的信息化教育培训人员,进校进行信息化教育教学讲座,组织全体教师参与讲座活动,使得信息化教育培训工作能够发挥价值。此外,我校还开展连续、系列、分学科、分层次的有关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升的培训活动,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整合、信息分享等能力,切实有效提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性地开展教学的能力。

2.开展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理论学习,激发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意识。

在教学应用驱动的基础上,我校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理论学习,达到以学促建、以评促改的目的,以理论学习为基础培养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意识。

例如:课题组成员通过对《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版)》、《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小学数学学业评价标准》等相关理论资料的学习和讨论,明确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效融合的必要性,从而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意识。

例如:我校组织教师积极参与省教育厅开展的 2023 年度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学科优秀案例评选活动,以赛促学、以学促建、以建促改,进一步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再如,结合我校具体教学实际,我校积极组织、安排并参与2024年度4月份河南省远程互动教研平台省级教研活动,扩增教学教研实效,引领教育教学活动高质量发展。

3.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促进信息技术应用效果提升。

新时期信息化教学背景下,能够很好地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促使教师进行主动学习,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教育能力,打造具备扎实信息素养的小学教育队伍。

基于我校实际情况,为及时有效地解决教师遇到的教学问题,我校及时开展相关的信息化教育研讨会,通过教学观摩、业务研讨、企业学习、会议交流等渠道,针对信息化教育工作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促使教师进行自由发言、相互学习、借鉴优秀教学策略,及时总结信息化教学中的优缺点,不断弥补教师信息化教学不足,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有效提高信息化教学工作开展水平。

例如:我校举办青年教师优质课活动,教师们通过教学过程相互观摩、相互指导、相互评比、相互学习,有效提升了教师自身信息技术运用意识及能力。三年级下册数学《搭配中的学问》一课,学生根据自身以往的经验,利用文字搭配法、连线搭配法等方式进行不同搭配,我校教师利用希沃白板和投屏功能展示班级部分同学的作品,使学生更加直观、清晰的看到不同搭配方案并在对比中优化出最佳方案。信息技术的运用有效降低了学生学习难度,增加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二)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融合能力的策略研究

要想提升教师信息技术与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融合的能力,熟练掌握必备的信息技术,是我们要做的第一步,但仅仅只是这样还不够,只有将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与我们的综合实践课堂达到有效融合,才是真正的1加1大于2,我们的课堂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所以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1.通过技能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水平。

1)定期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

我们课题组成员每两周进行一次信息技术培训,由课题组成员轮流组织,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主要内容学习为教学常用的信息技术使用方法和技巧。

2)学用希沃白板,发挥现有资源作用最大化。

基于我校已全面配备了希沃白板的实际情况,为了利用好现有资源,发挥其最大化作用,让它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我们专门组织全校老师进行了希沃白板的培训。

如:2023年6月,我们课题组特地邀请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对课题组全体成员进行了“巧用希沃白板”的专题培训;后又由我们课题组主动承担起,对全校近两年新进教师“巧用希沃白板”的培训,两次培训中,我们课题组成员对希沃白板的使用有了进一步的摸索和自己的心得。

2.通过观摩课例,找到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融合的切入点。

虽然掌握了基本信息技术技能的使用,但是如何与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融合起来,找到切入点就至关重要。

针对这一关键点,我们结合《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要求,明确综合与实践内容不仅包含学习数学知识,还有应用数学知识和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我们集体研讨分析,找到信息技术在此类课堂中的切入点如下:

(1)重难点突破时

重难点的突破往往是我们教师备课时会着重关注的一个环节,因为它是决定一节课质量高低、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准,同时,这个环节也是学生思维发生碰撞的关键节点,教师如果能够处理好,就能极大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我们把信息技术融合进来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的《认识人民币》,在现在电子支付的大环境下,学生对于人民币,尤其是小面值人民币知之甚少,而“分”在市面上也已不流通,这就给这节课增加了难度,让“基于现实生活”成了难题。所以认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以及购物活动中灵活解决问题就成了本节课需要突破的重难点。我们利用动画、音效、视频采取“时光穿梭”形式,带领孩子们回到电子支付没有普及的八九十年代,感受时代的发展。同时提前准备好真实的人民币(抛弃传统的学具人民币,容易给学生造成干扰),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下,切身实地的看一看、摸一摸,认识元、角、分。在两个关键环节巧用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一个是认识进率时,通过动画演示累加和拆分感受十进制,知道元、角、分之间的进率是十;另外一个是在购物活动环节,生生模拟真实购物场景,大屏幕显示收银员电子记账过程,其他学生评判是否有误,或者提供多种付钱方案,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感受用数学知识灵活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学生课下反馈非常好,其中一生跑过来开心的抱着老师:“我好喜欢今天的数学课啊,太有意思了,一会儿放学我就打算带着我的压岁钱和妈妈一起去超市消费一波儿!”

(2)核心素养导向体现时

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提出“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所以在课堂中落实数学核心素养,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启迪智慧,就是我们新时代教师要思考的关键问题。所以我们认为在体现核心素养导向时也是与信息技术融合的一个很必要的切入点。

如: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的《掷一掷》,在游戏过程中逐步聚焦数学问题,经历猜想、试验、观察、验证的学习过程,通过图、表等多元表征活动结果,提高学生的推理意识和数据意识。为了渗透这一核心素养,我们除了用图、表等多种形式呈现活动结果,但因为时间有限,而投掷次数少存在偶然性,所以我们刻意添加了一直掷下去,数据的动态变化,随着投掷次数的增加,数据的趋势也越发明显。与此同时,学生中出现阵阵惊呼,我们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巧妙的解决了现实课堂中时间限制投掷次数,以及出现偶发情况的问题,让学生直观感受,关注了学生推理意识和数据意识的培养。

3)激发学生兴趣时

在传统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用“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样的名言警句和头悬梁、锥刺股这样的励志故事来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却忽略了关注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愉悦感受。这样的学习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是既累又达不到想要的效果,甚至事倍功半。所以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激起学生的探究型思维、引发思考、深度学习,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学生和老师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结合具体课例实践研究,形成有效课例。

在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以及找准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切入点之后,我们就结合具体课例进行实践研究,在研讨中一步步改进,最终形成有效课例,在全校范围内推广。

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我们为了让学生明确,平均数是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重要统计量,不仅具有描述功能,还有预测推断功能,对应的核心素养是数据意识。所以我们特地设计了利用excel表格插入公式和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经历改变一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通过条形统计图直观看到平均数也会随之变化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

(三)提高学生对数学综合实践课的兴趣和参与度的策略研究

“要我学”到“我要学”,最大的原因在于内驱力,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深入探究,学习效果才能达到最佳。所以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提高学生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兴趣和参与度:

1.通过真实生活化情境,提高学生兴趣。

情境只有贴近生活,学生才能从中找到代入感,对于知识的探究渴求和理解也能达到最佳状态。所以创设一个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是必要的,我们在教材给定素材的基础上,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所在地区人文素养等方面添加合适的素材,串联在本节课的知识点中,课堂上学生会更感兴趣,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

如: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材中呈现的是天安门广场的面积、鸟巢体育馆的面积……,虽然这些是学生们熟知的,但是真正对他们的面积究竟有多大,其实不是那么清楚。基于此,我们课题组教师结合本校园的特点,找到了本校的“一公顷”,让学生在屏幕上看一看,再在实地走一走,体会实践的必要性,感受围起来的面积是一公顷;又通过本区地标性建筑,找到了身边的“一平方千米”,布置成实践作业,课下去用不同交通工具感受一平方千米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参与度。

在课堂上,总会有那么几个专注度不够集中的学生,需要时不时的提醒才能跟上课堂进程,而小组合作的形式能极大的避免这种情况。首先,明确的分工真正让学生做到了全员参与,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其次,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实现了“生生互学”的效果;另外,小组与小组之间有了竞争,责任感驱使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探究,课堂学习效果也随之提高。

如: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鸡兔同笼》,我们课题组老师采取了“社会化学习”的形式,在小组合作中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课始在小组长的组织下,组内组员逐个分享交流,明确如何用“画图法”和“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后在小组汇报中,出现了精彩的思维碰撞,呈现了多种不同的解法,体现了解法多样性。

3.设计恰当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究欲。

让数学课成为“动”起来的数学课,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的“活”起来。设计恰当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感受知识的本质,获得知识,才能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更好的用知识。所以我们可以结合当节课的知识内容,在易错易混处、重难点突破处……设计合适的活动,设定好活动要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如: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量一量、比一比》,我们课题组老师将本节课的内容用学习活动串联起来,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首先,从第一个学习活动“测量肩宽”中明确测量的要求和注意事项;通过第二个学习活动“测量身边常见物体的长度”巩固测量方法;在第三个学习活动“想一想、比一比”中建立长度表象。下课铃声响了,学生还一个个意犹未尽,围着老师“老师,什么时候还有这样的数学课呀?”

研究成效

通过对“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中的应用研究,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明显有了很大提升,班级学习氛围也越来越好;对于我们课题组的老师来说,研究过程也是不断学习和自我反思的过程。

(一)课题组教师信息技术融入课堂的意识明显提高。

通过近一年的研究发现,更多的教师会在学生的易错易混处、重难点的突破处、单元的关键课时……运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数学转换成直观的、从学生视角更感兴趣、更好理解的方式。

(二)课题组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大幅度提升。

通过设计教学活动,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对教材的理解更加深入,针对教材中的素材能灵活的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恰如其分的情境,灵活的“用教材教”,而不仅仅是“教教材”,;另外,在数学活动的组织中,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效率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三)学生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兴趣明显提高。

在近一年的研究中,能明显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了数学,经常在课下提出一些感兴趣的数学问题,班级内进行探讨,班级内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

通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在信息技术加持下,数学知识直观化的呈现以及数学活动的开展,学生的课堂语言从之前的零零碎碎,到现在逻辑清楚、语言连贯、严谨,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其次学生不仅能说,更能用数学,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学生从不敢、不会、不知所措,到现在能有条不紊的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明显提高。

五、存在的问题和设想

(一)通过研究,我校教师都愿意并主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但也存在个别教师因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比较复杂,短时间内无法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技能,从而无法将信息技术与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有效融合。为此,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将继续邀请相关专家进行理论指导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促进教师的运用能力。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鼓励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相互指导,加强老师们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二)在实践过程中,因为运用了信息技术,学生的积极性极高,但是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操作并不熟练,课堂上会出现操作失误或不会操作的情况,导致有一些时间的浪费。基于此问题,我们计划加强家校沟通与进行课前测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延时对学生进行简单的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或进行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提前掌握技能,课堂上直接运用。

(三)运用信息技术到综合实践课中,课堂效率有了飞速的提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几乎每个孩子都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很好奇,也想参与到活动中,但因为时间关系孩子们只能参与到部分活动中,从而有一部分孩子会产生失落感。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计划加强心理疏导,让孩子们延时或回家后继续进行课上没有参与的活动。

六、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李美萍.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 中小学电教, 2021 (11).

[3] 储薇薇.《信息技术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应用》[J]. 试题与研究, 2021 (26).

[4] 靳小燕.《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应用”课型的有效运用》[J]. 新课程(上), 2019 (09).

[5] 高清.《新课程环境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堂教学中的优化设计》[J]. 新课程(上), 2018 (05).

[6] 吴长才.《信息技术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J]. 考试周刊, 2017 (65).

[7] 黄绍夷.《信息技术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J]. 黑河教育, 2015 (08).

[8] 渠敬衡.《浅议信息技术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应用》[J]. 内蒙古教育, 2016 (27).

[9] 韩小娟.《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J]. 中小学电教(下半月), 2015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