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六年级下册第二课 《火把节》教学反思——赵鑫

时间:2021/11/21 8:53:08

人音版六年级下册第二课

《火把节》教学反思

郑东新区外国语学校 赵鑫

《火把节》是人音版六年级下册第二课中的管弦乐片段,它选自王西麟的《云南音诗》第四乐章,描绘了云南各族人民欢度传统节日的欢乐情景,也是世界上演奏最多、最受欢迎的中国交响作品之一。所以在备课时,突出民族音乐的风情特点成为了我讲解本课的重点。同时,如何将管弦乐作品剖析开来使学生能够听懂是我攻克的难点。

首先我认为,以曲式结构入手来分析乐曲是本课的切入点。但是经过思考以后发现,曲式分析对于六年级孩子来说属于难度较大的内容,所以如果放在课程的前部分,可能会让学生觉得晦涩难懂。因此我把曲式结构的内容放在了课程的最后,在学生将音乐听懂听透之后再来分析这首乐曲的回旋曲式结构。

经过反复地聆听之后,结合教研小组的意见,我决定本节课在突出《火把节》音乐特色的举出上,利用基本主题以三次不同的演奏形式出现为主线,将三次出现进行对比。例如主题音乐第一次出现热烈豪迈,第一插部、第二插部以轻快、柔美的曲风呈现,形成鲜明对比。是学生体会作曲家如何通过乐器、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生动形象的描绘了人们在火把节上载歌载舞亦或妙舞清歌的生活情景。同时,在课程的情景设置上,始终将课堂氛围组织成一场彝族的聚会,让学生在节日的气氛当中体会民族音乐的美妙。本课乐曲最大的特色在于作曲家王西麟运用西洋管弦乐器来创作出民族交响乐曲。因此听辨乐曲中的管弦乐器成为了学生理解音乐的线索,听辨不同的乐器音色是孩子们开启本节课音乐之门的钥匙。

在课程的实施当中,我感受最大的就是优秀的课程离不开细节的雕琢。就像创作一件艺术品,需要日积月累的打磨。例如在课堂的语言运用上,需要教师运用形象、灵动的语言来描述音乐,用准确、和缓的语言来评价学生,用流畅、自然的语言来组织课堂。这对任课老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和磨练,也是能使人进步最大的激励。例如在描述主题音乐的特点时,经过反复的倾听与分析,最终才确定为第一次描述主题音乐的语言如下:“大家感受到乐曲热烈、豪放的情绪了吗?这首交响乐作品描绘了人们在火把节中欢歌笑语、载歌载舞的场面。”如果在这句话中,描述音乐的语言不够准确,势必将学生的首次聆听体验的效果降低,无法使学生第一次就掌握到主题音乐的特点。

其次,在课堂环节的设置上,教师需要将课程反复实践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想要打磨出一节精彩的课,就需要将课程的环节设置上反复尝试,最终达到行云流水的效果,也就是说要衔接得毫无痕迹。这一点非常考验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比如在本课中,教师需要将课程的环节在聆听中一步步地提高难度,使学生在一遍遍地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相关音乐知识的掌握。因此我的设计如下七个环节:首次聆听让学生分析力度、情绪等音乐要素引出重音记号——再次聆听让学生数一数主题音乐出现的次数以及每一次的变化——聆听第一插部引出铃鼓——聆听第二插部引出三角铁——聆听第三插部加入舞蹈——讲解回旋曲式结构——总结音乐风格引出作者。这七个环节层层递进,每一个环节都有一个侧重点。

本节课学生在聆听音乐的时候,教师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情绪的掌握,为了更好的使学生具有代入感,教师首先要将自己当作火把节队伍当中的一员。我将自己想象成为一名彝族的少年,和自己的伙伴穿上节日的盛装,邀请学生来参与到课堂的“火把节”中来。因此在情绪上我是饱满的,在讲述音乐的时候我是自豪的。学生们在感受民族音乐的同时,也在感受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对民族音乐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在这一点上,教师和学生引起了共情,才能将最后的课堂立意升华。

本课在讲解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在西洋乐器的讲解上不够透彻深入,我需要不断扩充自身的音乐知识储备,不断学习才能使每一节课都精益求精!